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32、式慺  

     

         

    “派头”这两个字,现在是常用语。与之相近的词是“气派”。国人一讲“派头”、“气派”,眼前浮现的景象就是“豪华”、“皇家”、“世胄”、“华贵”、“绝代”之类。譬如,城市里的升斗小民,忽然觉得“派头”重要,于是不惜用两代人的血汗钱,去换房产商给出的、只有七十年产权的一百多平方米。或者把自己的今天和明天,抵押给没有土地产权的一堆钢筋水泥。身价动辄就是“百万富翁”,可早餐要加一份水果,却要反复权衡。凡此种种,就是“派头”给闹的。

    派头,这个词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汉语系统的,现在难以考证。以我的阅读,古籍里仿佛没有碰过面。辞书里关于“派头”的解释,最早的,出自清末那个署名“我佛山人”、事实上也是广东佛山人生出来的儿子、名叫吴趼人写的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中。此书第二十四回中有一句“有甚么趣味呢,不过故作偃蹇,闹他那狂士派头罢了。”此后,就是引用巴金、郭沬若之类的作品了。

    据此研究,窃以为,这个词组的形成,可能与外国策佬进入中国有关。就像把证件叫成“派司”、官员叫成“干部”、短衣叫成“夹克”一样,极有可能是一句“洋泾浜”。只是此“派头”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汉语的语库,并被广泛使用。就像非婚生子女一样,既然生了下来,只得认他做骨血。

    说“派头”,引出老常州的一句话。在形容一个人很有派头的时候,常州人常用这样一句话,叫此人“派头一落”。

    现假定“派头”一词与洋泾浜有关,那么,这个“派头一落”的形成,早不会早于明代后期,晚不会晚于清代中晚期。就是按清末算来,迄今也有两百年以上。两百多年前的常州人,说起来还是很有文化的,形容一个人“有派头”,怎么会把那个倒霉磕冲的“落”字与“派头”弄到一起呢?落,衰落、败落、破落、零落,落草、落泊、落难、落榜,可没有一个好的去处也。

    细究一下,这个“落”,应该是“慺”、是“派头一慺”。

    慺:音:lóu。意思是欢悦、谨敬、不轻。出处见《广韵》:“慺:悦也”、《玉篇》:“慺:谨也,敬也,不轻也。”

    这个字,魏晋南北朝时期,用得很多。

    西晋陈寿先师编撰的《三国志》,在《卷六五·吴书二十·王楼贺韦华传》中有“念当灰灭,长弃黄泉,愚情慺慺,窃有所怀”、“然臣慺慺,见曜自少勤学,虽老不倦,探综坟典,温故知新”之语。

    东晋葛洪大师,是常州邻居丹阳人,写了一本《抱朴子》,此书《外篇·尚傅》用了这个字:“于是以其所不解者为虚诞,慺诚以为尔,未必违情以伤物也。”

    北齐魏收先生所撰《魏书》,《卷一百八之三·志第十二·礼四之三》篇目里,此字用了多次:“群臣所以慺慺,亦惧机务之不理矣”、“虽叔世所行,事可承踵,是以臣等慺慺干谒”、“伏愿陛下抑至慕之情,俯就典礼之重,诚是臣等慺慺之愿。” 

    南朝刘宋朝范晔大家编纂的《后汉书》,没有忘记这个字。《杨赐传》中“岂敢爱惜垂没之年,而不尽其慺慺之心哉”,就是例证。

    先抄了点古人的,壮壮底气,再来说“派头一慺”。

    慺,欢悦、谨敬、不轻。用做代数的方法,把它代进去——派头一慺,就是那人的派头,让人一看就欢悦、一看就心生敬意、一看就不敢轻视、小觑。

    嗟呼,“派头”这东西应该起的作用,一个“慺”字,如“山高月小、水落石出”,全部显现出来了。

    只是,再次假定“派头”是个洋泾浜,那么,这个风情万种的“慺”字,与之结合的历史,不会早于明朝。可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广泛使用了,那可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事情。换言之,在与“派头”结合以前,常州方言里,说一个人很有“派头”,如果也用“慺”字来修饰的话,它是怎样的一个词?

    我想,应该叫“式慺”。

    解释一下“式”。所谓“式”,就是法则、规范。引申为“榜样”、“楷模”。进而引申为“模样”、“样式”。例见《说文解字》“式:法也”、《尚书·微子之命》“世世享德,百邦作式”、《后汉书·崔寔传》“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”、《诗经·大雅·崧高》“王命申伯,式是南邦。”

    现在可以说明白了,式慺,就是那人的样子,让人一看就欢悦、谨敬、不轻。所以,老常州还有一句赞人语,叫此人“蛮有式慺”。

    式,那样子,是什么样子?翻译成洋泾浜话语,就叫“派头”。一定要举个例子,就说常州名士洪亮吉。《清史稿·洪亮吉传》中说此兄“长身火色,性豪迈,喜论当世事。”这种人,往人前一站,就叫有“式慺”,可为天下法。当然,也叫“派头一慺”。